首页 > 巴蜀文化 >

四川的由来
2011-09-27 15:50:56   来源:   评论:0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1、“四川”是四条大河,是谬误

  “四川,顾名思义,四条大河流经之地”的说法,严格说来是不准确的──“四川”这个词不是来自“四条川(河)”,虽然现今中国四川省境内有四大自北往南流的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长江干流在四川是自西往东流)。

  为什么说“四川”不是指“四条川”呢?因为“四川”这个名称起源于宋代,而不是“望文生义”地起源于“四条大河”──虽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实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据史载,四川盆地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古称巴、蜀,先有巴国、蜀国,秦代设巴郡、蜀郡,汉魏之后称益州、梁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改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剑南道为剑南西川节度、剑南东川节度,作为行政区划,称“川”始出现。──“剑南”或因剑门关而得名,古时剑门关是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盆地的必经关隘,在今四川嘉陵江上游的剑阁县,唐代在此设剑州;“山南”因终南山而得名,广义的终南山即今秦岭。

  2、1001年“四川”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

  965年,北宋灭四川盆地境内的后蜀政权,置西川路;973年,又增设峡西路(峡指今重庆、湖北境内的长江三峡,又称峡江),和西川路合称“川峡路”。l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词即由此出。南宋又设四川宣抚、制置、总领等职,统辖四路的军政财赋。元朝合四路为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民国延续之。

  3、1949年“四川”一带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

  1949年中共在四川一带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分驻重庆、成都、泸州、南充,1952年重新合并称四川省。

  所以,权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说:“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明称四川省,省名由北宋置川峡四路简化而来。春秋时东部有蜀国、巴国,秦改置蜀郡、巴郡,故简称蜀,并有巴山蜀水之说。”(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可见,“四川”不是“四条川”,而是指川峡地区的“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大于州府,有点省的味道)。“四”是指“四路”,“川”呢?是指河流吗?指四川境内的长江(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都属长江水系)?或指长江支流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其实都不是,“四川”的“川”其实是指平野、平川,是指巴蜀盆地。

  著名的汉语词典《辞海》这样解释“川”字:“①水道;河流,如:百川归海。《考工记·匠人》:‘两山之间,必有川焉。’”②平野;平地。斛律金《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新五代史·周德威传》:‘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③四川省的简称。”(《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川”是四川省的简称,但这个简称本义不是指河流,而是《辞海》的第二个义项:平野、平地。因为相对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秦岭、巴山南侧的巴蜀盆地自然称“川”了(秦岭北麓的陕西渭河平原一带自古亦称“川”,谓“秦川”或“八百里秦川”)。巴蜀盆地称“川”其实早于唐代设西川节度、东川节度之时,如《隋书&8226;梁睿传》就说:“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

  所以,“四川”的“川”是因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环绕而中部平原或丘陵绵延这种地形而得名,不是因为具体哪条河或哪几条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称四川(如福建、广西又称八闽、八桂),而其东西南北部又可称西川、东川、南川、北川或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古时整个巴蜀盆地又常被统称为“西川”,因为相对于一些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如定都开封的宋朝多称整个巴蜀盆地为“西川”,史书多载,如《宋史·太祖本纪》:“乙未,诏抚西川将吏百姓。”《宋史·太宗本纪》:“己卯,遣使按问西川、岭南、江浙等路刑狱。”

杂志下载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