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胆豪情 深耕基建

 

  --访上海市四川商会副会长、上海生根建筑董事长蒲开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这句《易经》中的话语,也许正是蒲开伟在建筑行业打拼28年所追求的心路写照。

  28年,他从四川偏远的农村来到了上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建筑行业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8年,富有使命感并勇于担当重任的他,成功拿下了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基建工程:上海东郊宾馆、沪杭高铁A5段、杭州湾国际新城,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走出国门,参与了柬埔寨重点基建项目,做出了中国建筑的高水准;28年,常怀感恩、舍得奉献的他,积极返哺家乡、投资兴业,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蒲开伟,上海市四川商会副会长、东分会会长、上海生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来自四川南充的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激荡的创业历程,说起他一路走来的各种艰辛拼搏和成功时刻,就像是一部现实版的《上海滩》。这些艰辛和磨砺,在寒来暑往中已经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铸就了他强大的内心。而面对着企业成果斐然的成绩单,蒲开伟在为之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淡定从容和一往无前。


   胆识,缘起上海滩  

  蒲开伟生于四川南充的农村,从小家境贫寒,在兄妹中排行第五的他,聪慧懂事,看到父母终日的辛勤劳作,从小就暗暗定下志向,要发奋读书,来日报答父母。蒲开伟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师长的赏识,初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充市重点高中白塔中学(这所学校前身是由原国家副主席、著名革命家张澜创办的)。“初中毕业时的分数,也考上了当地的师范中专。当时从就业讲, 很多人会选择师范,但我心里想着能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要去考大学,就选择了读高中。否则,现在就是另一番人生路了,哈哈。”蒲开伟笑得爽朗。

  人生总是在不经意时出现拐角,1992年夏天,在与大学擦肩而过后,中建四局机械化施工公司上海分公司来到南充进行招工,蒲开伟想着能有机会去到大上海看一看,便欣然应聘,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当时别说上海,我连成都也没有去过。小时候对上海的印象来自于电视剧《上海滩》,当时我们是打着火把,赶到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去追电视剧。能去上海还是很向往的,但家里穷,身上带的一点路费,也是问乡亲们5块、10块东拼西借凑到的。”蒲开伟回忆着。

  就这样,20岁的蒲开伟来到了上海,在工地上做起了一名电焊工。1992年,时值浦东大开发的上海,一片欣欣向荣,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工地工作的艰辛和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记得有次,我带着7个工友一起去静安人民医院附近的一个人防工程进行施工,干到晚上了大家不知道该住在哪里,那时通讯也不方便联系不上公司,我和大家说:'我住哪,大家就住哪'。于是,一行人就在一家快餐店的屋檐下,等到店里打烊关门了,就地而睡,就这样一连好几天大家都睡在屋檐下;市中心的餐食很贵,对于每月500元工资的我们只能选择泡方便面,一日三餐都是方便面,连续吃了两个月。”谈起这些艰辛的往事,蒲开伟始终带着乐观的微笑,这些经历锻造了他的坚强和韧劲。

  蒲开伟在公司里面肯干肯吃苦,人缘又好,后来做到机操工开吊车,再又做到公司行政管理。1999年,蒲开伟渐渐感觉到单位的效益在走下坡路,央企的一些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要自己出去闯一闯”,蒲开伟萌发了要自己出去干的想法,于是,他向单位主动申请下岗。总经理觉得愕然,在彼时,国企还是很多人向往的单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总经理对蒲开伟进行挽留,但蒲开伟去意坚定,他正式提交了《下岗申请》。

  可以说是有预见性,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在蒲开伟“下岗”单干后不久,国企改革的政策和举措开始推行实施,效益不好、连年亏损的下属企业要进行裁员、转制拍卖,蒲开伟原所在的中建四局机械化施工公司上海分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蒲开伟在得知单位要拍卖的信息后,萌发了要把公司买下来的大胆想法。

  《上海川商》:没有考虑钱从哪儿来吗?  

  蒲开伟:我没有考虑那么多,就是觉得应该抓住机会先买下来。后面的困难都是能解决的。如果先考虑钱,根本谈的机会都没有了。

  对竞拍的几家单位是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的,价位人民币580万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蒲开伟一举买下了原单位。蒲开伟的魄力和胆识一时引起轰动。

  家里人得知后都很反对,一是暂不谈钱,该企业连年亏损,国企都做不好了,你打算怎么盈利呢?第二个问题就是58万都没有,580万从哪里来?

  蒲开伟没有打退堂鼓。他觉得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坚定地就是要把公司拿下来。合同上约定必须7天之内先交50万定金,30天内清点资产后交清余额。于是,蒲开伟找到所有能借钱的朋友,总算按时缴纳了50万定金。可是大头还在后面呢,蒲开伟多次找领导沟通,最终以诚意感动了公司,同意分期付款。

  由于蒲开伟的人品和才干深得原单位领导和技术工人们的信任,企业里很多原班人马都选择留在企业里跟着蒲开伟一起干。“只要愿意留下来的,我全部接收。”蒲开伟的上海生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启航了。


   智谋,深耕基建业
90年代末,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浦东大开发战略,催生着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当时工程量很大,只要愿意干,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国企里面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企业要选好干部,打造好队伍,首先要从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理念着手。比如之前国企里的准点上班、准时下班,这个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无法完成工期要求。要满足开发商和市场的需求,赶项目工期的时候,工地必须加班加点。”蒲开伟表示。随之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好转,企业第一年就实现了收支持平,第二年开始扭亏为盈。工人们的工资也涨上去了,大家看到了希望,企业上下干劲实足。

  生根建筑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上海宝山的金富门广场,凭借优良的项目质量,和业界值得信赖的口碑,紧接着一个个项目纷至沓来。2004年,蒲开伟有缘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大项目—上海东郊宾馆基建项目。经过一番磋商和努力,生根建筑拿了下来其基础工程6000万方,在项目获得重大成功的同时,蒲开伟也结识了他的一位贵人和师长,这位朱老师不仅在业务和技术上给了蒲开伟专业的指导,还时常会与蒲开伟分享交流人生的哲理和商场中的感悟,亦师亦友成为了忘年之交。

  同年,公司承接的宝钢4号高炉基建项目又获得成功。上海生根建筑有限公司以工程质量高、服务好深得业内肯定,并受聘在中建四局华东分公司,单独成为旗下的基础工程公司。

  到2006年,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已发展到26人。企业业务在稳步前进的同时,蒲开伟非常重视企业团队的培养。

   《上海川商》:您觉得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蒲开伟:公司开工作会的时候,我常常会用引用我们四川老家的一段话激励大家说:“如果一根筷子很容易被人折断,两根、三根还是会被人折断,但如果是一把筷子,就不可能被人折断了。这也就是后来企业管理中所讲的“团队精神” 吧。生根建筑的团队非常稳定,很多员工从公司成立进来,一干就是20年。

  蒲开伟:我们把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的质量放在企业的首位。公司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重视和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我跟他们讲:一定要严格把控,执行各项标准,质量上不能讲情面,不容丝毫马虎。特别是很多市政工程项目工地都在人群集中的市区,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也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不能因为一点小利而去造假,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同时,蒲开伟也非常重视企业的诚信。企业履约中的诚信,工程材料和质量的诚信,以及对于企业员工的诚信,就算公司再困难,民工工资绝不能拖欠。在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合作中,生根建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在基础建设行业不断深化耕做,为迎接更大的挑战进行着孕育。

 

  担当,勇挑重任使命

  2008年,中国长三角区域涌动着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规划以上海为龙头,以沪宁、沪杭为两翼,把长三角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09年初,沪杭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开始动工。着眼世博大局,决定将原定42个月的工期,改为18个月,这是高铁建设的“中国新速度”。铁道部提出:一定要把沪杭高铁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客运专线铁路。上海铁路局提出:要打破常规,以最好的队伍、最优的施工建成沪杭客专,直接服务世博会,展示中国高铁技术水平,塑造世界高铁品牌,引领全国客运专线建设。由于修筑沪杭高铁的工程量巨大且工期非常紧张,工程进行分段施工完成。

  “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蒲开伟在时机来临的时候,总是能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稳抓机遇,勇于承担重任。蒲开伟凭着对团队和技术的信心和把握,决定公司参与中建八局统一指挥下进行的沪杭高铁A5段的基建施工,蒲开伟立下“军令状”,绝对保证工程质量,这对于他和企业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与挑战。

  迎难而上,责任重于泰山,方显生根建筑本色。一张张图纸、一个个难题,蒲开伟整日守在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一起昼夜奋战、攻克难关。高标准要求,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高技术支撑,高水平管理,蒲开伟严格把控着工程进展的每一步。

  沪杭高铁当时设计的最高时速是430公里/小时,所以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正常基建基础桩机的检测是30%,沪杭高铁是100%。每根桩都要检测,只要某一点上的桩出了问题,不能有任何变更和调整,必须在原位置重新施工。那么,这就意味着要花一个月把原来的桩冲掉重新再施工,绝不能有半点差错。

  “修筑的沪杭高铁A5段,就在虹桥站一出来处,下面有很多铁路线,还有一条高速,又要跨铁路、又要爬高速,是整个路段至高的一个难点。每座桥墩墩身都是6米高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6米,它的加固措施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建第一根桩的时候,我在现场指挥,比老婆生孩还要紧张!真的不吹牛。” 蒲开伟笑着说。但能感觉到,彼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战备状态,“那是夏天,非常热。施工队的车子停在哪里,我就守在哪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这么大的桩身之前真没干过,一根桩就需要几百方混凝土,当时沪杭高铁的建筑材料本来就紧张,我向指挥长书面打报告申请,施工混凝土材料一定要确保。当时,全线通调先满足我这一个点。记得,那天本来是晚上8点开始灌,因为准备工作没充足,等到快晚上11:30才开始。我家离工地其实很近,我也不回去,就睡在工地上。”只有具备如此强大的责任与担当,才能筑起一个个固若金汤的雄伟工程。

  高科技支撑,施工技术世界一流。在所有施工单位夜以继日地奋战下,“冬季施工技术保证措施”、“雨季施工保证措施”、“交叉施工保证工期措施”等一系列应对特殊情况的专项措施制定出来。针对上海冬季的气候特点,技术人员通过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混凝土拌和和运输过程的保温以及后期的养护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冬季施工问题。

  2010年9月,沪杭客运专线全线通车获得成功,提前完成了任务。中国高铁专家指出:“高铁的土建工程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个完整的标准系统。高铁土建施工,是中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成果。”

  蒲开伟为自己能参与沪杭高铁项目的建设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个“硬骨头” 拿下来了,公司团队得到了超强的锻炼,施工技术达到国家高标准。公司在业界赢得了赞誉和良好的口碑,从此一马平川。紧接着,蒲开伟又承接了上海黄浦区市政工程——外滩径直性通道等重要工程项目。

  2013年底,国家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4年,按政策要求,中建的8个局分别成立海外分公司。因为当时急需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基础公司,2015年初,蒲开伟又一次拿出魄力,他果敢决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去”,成为中建在柬埔寨的基础施工公司之一。公司成立,蒲开伟随即就购置了旋挖机、吊车等几千万的施工设备,在柬埔寨如火如荼地干起来。至今,参与了十余项柬埔寨的重大基础工程,工程量达上亿美元。

  蒲开伟也成为拓展中柬两国友谊的使者,每当柬埔寨相关官员和朋友来中国,他都会热情地接待向导。时常,蒲开伟也会带着他们去坐坐沪杭高铁,感受“中国速度”的同时,也看一看令他自豪的“沪杭高铁A5段”杰作。同时,他还为家乡的国际化发展牵线搭桥,带着柬埔寨的考察团去到了四川南充——他的家乡。

 

  返哺,浓浓赤子情

  《上海川商》:您最尊敬的人是谁?

  蒲开伟:我的母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每餐只能是稀粥咸菜,母亲操持家里家外很辛苦。可能是因为我小,也许是因为我学习好,母亲会给我些“特殊照顾”:有时她会把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有时家里收了些核桃,她会捣碎后炒一炒加点白糖,悄悄给我吃,补补脑。让我记忆很深,一直很感激我母亲。

   1999年,蒲开伟把母亲接到了上海,那时他的企业刚起步,手头尚拮据。母亲爱吃家乡的一种牛皮菜,上海这边没有,也种不出来,蒲开伟就把老家菜地里的土运到了上海,在公司仓库边上院子里给她种菜,养鸡,这样能让老人不觉得上海陌生,愿意住下来;母亲爱喝点白酒,虽然当时蒲开伟不富裕,但他会去买五粮液给母亲喝,又担心老人知道酒贵舍不得喝,就谎说是20/30元的酒。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尽显蒲开伟对母亲的感恩与孝顺,“这几年母亲回老家住了,我答应她,每个月都会抽出几天回南充去看望她。”蒲开伟的这种坚持令人钦佩。是啊,陪伴就是最好的孝顺。 

  《上海川商》:您接下来最想做的是什么?

  蒲开伟:帮助家乡发展、在南充投资兴业。因为每个月要回南充7-10天,我想在陪伴老母亲的同时,也能为家乡做些事。去年我在南充1800万收购了一家一级资质的公司,注册在嘉陵区,想帮助家乡实实在在地引进和建设一些好的项目。

  蒲开伟认为,南充要加强实体经济产业链的打造,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地就业,加强创收,长期发展。他把上海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一些区、产业园成功的招商方式和经验与南充当地进行分享。并倡议家乡政府要对返乡兴业的川商企业进行扶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好安商工作,发挥好返哺川商们的作用,推动家乡发展。近年,蒲开伟公司与中七建工集团华贸有限公司合作,作为中七建工集团华贸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承接了四川南充市天乐谷景区基础设施(一期)一批次大型项目建设,工程量达上亿元。

 

  舍得,参悟人生真谛

  蒲开伟很爱看书,特别爱看的是人物传记类,书中的主人公在官场和商场中的智慧和叱咤风云深深吸引着他,也带给他很多的人生感悟和启发,“我从书中收益很多,之前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后来读《易经》这些书,受益匪浅。因为它能改变你一个人的观念和理念。”蒲开伟最早也是喜爱读的一本传记是《杜月笙传》,“钦佩他白手起家,胆识过人和有情有义。杜月笙的许多经典名言,比如“做人要吃好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这也就是生意经。”蒲开伟说。

  从20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儿初闯上海,到如今事业有成。蒲开伟在上海奋斗打拼了28年,对于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认为上海是个很包容的城市,市民整体素质高。也常有人会说上海排外,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来到某个城市并没有去打扰周边的人,而是与这个城市主动融入,共创良好大环境,我想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接纳欢迎你”。

  《上海川商》:您最看重一个人的品质是什么?

   蒲开伟:舍得、奉献。要懂得感恩。

   首先,我们每个人要热爱他的祖国和家乡,拥护和支持所在的单位或组织,多想想“大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绝不能一边索取着一边还抱怨。加入商会也是一样,只有大家齐心付出,商会平台才能做好,会员有所收获。不能一进来就想着索取,应先有“舍”才有“得”。

  我认为,商会和企业的工作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人脉进行分享,给到商会企业,让有承接实力和诚信口碑的企业一起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

  《上海川商》:您如何定义成功?

  蒲开伟:最初来上海打工的时候,我想能赚到5万元,就回老家去盖房子、成家,就是成功了。到后来自己成立公司,几个大项目做下来,我却也没有觉得我就成功了。成功无止境,人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愿望,感觉自己一直在拼搏的路上。

   同时成功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事业的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也很重要,我很崇尚夫妻间要相敬如宾,要做父母的好儿子、做子女的好父亲。

  蒲开伟的话语亲切质朴而又落地有声,他爱这一方热土一方人,也让他身边的朋友们感受到他的热诚和真情义。他有着历经风雨洗礼后的举重若轻,更有着无惧未来的胸有成竹。

   蒲开伟不断开拓着事业的新疆场,迎接新的挑战,生根之路,越走越宽广。

 

 



蒲开伟

上海市四川商会副会长、东分会会长、上海生根建筑董事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