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色的现在和五彩斑斓的未来

 

——专访上海市四川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大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应臻 

 

  2010年的夏天,应臻的大半个身份,已经是商人,但他更多的个人风格还是偏向设计师或是艺术家的一面。略长的头发,紫色竖条纹短袖衬衫,浅色长裤,倒像一个灵感四溢,激情满满的Artist。
   应臻不温不火的态度淡定从容,让对坐的人往往觉得被看透,任何辩驳都被他用微笑回应,反而显出对方的急躁和他的稳重。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个因为见过各种人,听过各种观点而更加大度包容的人,不似纯粹的艺术家般过于追求独立的个性而显得促狭。
   他有着现实的规划和想法,但在更远处,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郁,这种理想主义是暖色调的,即使不算非常绚烂美好,却也足够亲切温暖。
   事实上,他的理想源自他的坚持。就像六年前去俄罗斯的一批企业,他和他的大瀚,是寥寥的坚持者之一。所有足够的坚持,都会有一个不坏的结果。应臻在俄罗斯渡过了最难熬的初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建立起大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俄罗斯不遥远
   《川商》:怎么会想到去俄罗斯的?
   应臻:其实,当初就是因为2004年有一个上海大型企业联合起来走出去投资的项目,是个国家级的项目,我们大瀚与这些企业有合作,帮他们做建筑设计规划,所以就一起跟着去了。
   《川商》:你立刻看到了俄罗斯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
   应臻:一开始去还没有特别的感觉,毕竟当时是国家项目,规划建设圣彼得堡2.5平方公里的地产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左右,我们只是其中做建筑设计的,不参与项目开发。
   《川商》:但是你在俄罗斯一做就是6年。
   应臻:是啊,后来慢慢发现,俄罗斯的机会很多。其实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换句话说,有些俄罗斯强的,中国弱,而中国强的,俄罗斯则弱。比如房地产,俄罗斯一定是弱于中国的,这就是商机。
   《川商》:但为什么中国商人好像鲜有看到这种机会?
   应臻: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商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原本就很少关注国外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之前俄罗斯的房地产市场主要是欧盟国家投资主导,但由于次贷危机,很多国家都撤走了,而中国的机会恰恰来了。

  与中国大面积接壤的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基本上仅限于易货贸易,几乎没有服务贸易。而应臻认为,中俄两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国家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极为便捷;经济结构也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中国“人多、资源少”,俄罗斯“人少、资源多”;两国政治关系稳定,所以说,俄罗斯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最佳的合作伙伴之一。
   在2004年上海实业集团联合百联集团、锦江国际集团、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及上海工业欧亚发展中心、绿地集团、建工集团和爱建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大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全程参加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
   应臻由此预见到,中俄两国政治热、经济冷的局面并非常态,应该也一定会得到改变,他可以算是这种改变的先行者。
   但任何人都知道,先行也意味着先苦。探索的过程是枯燥甚至无助的,为此,很多当时与应臻同去俄罗斯的中国商人退回中国,应臻留下了。
   一方面,应臻看到,俄罗斯的房地产市场几乎比中国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落后10年左右,而俄罗斯政府亦有意发展房地产业,为此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买房没有营业税,卖房取消增值税,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另一方面,应臻遇到了一个在俄罗斯留学并扎根的合作者,这个人与应臻很投合,而且对当地情况非常了解,可以说,是应臻能够在俄罗斯开拓市场的重要协作者,他的出现,也令应臻增添了在俄罗斯发展业务的信心。
   “俄罗斯房地产目前的行业水平虽然接近上海2000年的水平,但人均支付能力却等几乎同于现时的上海水平,所以,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房地产市场充满机会。”应臻强调,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俄罗斯尤其是个值得投资的房地产市场。
   “民企的灵活性高,而且,由于俄罗斯现在的税收政策极其优惠,对于资金相对国企没有那么充裕的中国民企来说,投资成本比在中国投资要小得多,还可以免去很多隐性成本。”作为投资俄罗斯房地产业的民企实践者,应臻着实印证了这一点。
   就在不久前,应臻在普希金城开发了一个名叫“花房街51号”的别墅项目。这个听上去艺术味道浓郁,充满了神秘与怀旧气息的项目,面积并不大,投资金额也在自有资金可控的范围内。应臻认为,这种投资在2-5亿人民币的项目,很适合民营企业。不会有太大压力,可以做得很好。

 

  破解文化距离
   《川商》:你说的都是利好,但对于中国投资者,进入俄罗斯的市场最大的难题在那里呢?
   应臻:我觉得是文化。俄罗斯毕竟是外国,它横跨欧亚大陆,也兼有亚洲和欧洲的文化特色。有的时候,特别像中国,这种时候当然会觉得很熟悉,很自然,但有的时候,又很欧洲,比如很讲求规则,随意性很少,思维习惯不大一样。这方面,中国投资者要有思想准备。
   《川商》:你在俄罗斯这么久,应该完全适应了吧?
   应臻:其实只是了解了,还是有不适应的地方,但知道怎么应对了,我和我的团队坚持下来了,而当时去的15家中国企业除了我们,只有两家还留在那里,不能说没有不适应文化这方面的原因。

  应臻已经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2010年,大瀚与当地最大的华人投资集团共同组建了大瀚华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管理该地的房地产项目,并在上海设立投资、融资、贸易和采购中心。目前正在开发的项目位于圣彼得堡南部的富人区“普希金”城中心,其余还有正在收购和准备开发的姐妹城等项目。计划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将中国资本、产业优势和俄罗斯地方文化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国际化、专业化的房地产投资、融资、开发和管理的集团公司。
   在应臻看来,圣彼得堡相当于中国的上海,房地产行业的潜力可想而知。圣彼得堡的房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市民的购买力也很惊人。但是,长期以来,圣彼得堡的房产业供给却很有限,导致圣彼得堡的房价居高不下。其价格水平比上海还要高,中心区的房价高达8000至1万美金每平方米。
   而应臻说,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中国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在产业发育度、资金规模、企业管理、市场创新等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俄罗斯企业。中国房地产企业“走出去”,开发圣彼得堡的房地产具有两个最大的优势:一是资金成本低,金融创新好。中国国内资金利率远远低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卢布已大幅度贬值,土地市场原来的欧洲资金也因为欧洲金融危机大量缩水。人民币投资能力已大幅提升。对应的土地市场的价格也处在历史低位;二是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国内房地产企业累积了大量的开发经验,行业成熟度高,中国产业链中,建材、设计行业的差价为3-5倍;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工人人工工资远远低于圣彼得堡。通过行业集中“整合”,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而一经坚持下来,逐渐适应并接受两国的文化差异,进入投资开发运作的正轨,就会发现,投资的不仅是房地产项目,房地产只是一个基础性的项目,它会联合带动一系列产业。
   应臻举例,比如相关房地产开发的,建材、家具等产业,如果是商业地产,还会有更大的平台,带动更多的产业。
   应臻已经逐渐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价值发现者与项目管理者。
   他已经拿下莫斯科“一只蚂蚁”市场的重建项目。对于华商来说,“一只蚂蚁”的重建意义重大。
   “一只蚂蚁”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切尔基佐沃大市场的昵称,也曾是众多华商发财致富的“避风港”。2009年10月17日,一场大火焚毁“一只蚂蚁”,而在此之前的7月,“一只蚂蚁”的华商刚遭遇中俄民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被俄罗斯当局灰色清关。
   所以,如果应臻重建“一只蚂蚁”,不仅是在俄罗斯的华商的幸事,亦是中俄两国民贸史上重要的一笔。

 

  艺术融入生活
   《川商》:看你选择的这些画作,好像你还是喜欢现实主义画派的作品。
   应臻:是的,喧嚣之后,终会平静。到最后,就是最平淡的最持久。越是这些平平实实、安安静静的艺术品,越让人很久也看不厌。相反,那些过于被炒作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作品,当然有它们存在的时代意义,但我觉得,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川商》:你怎么收画?
   应臻:从列宾美术学院收,我跟列宾美术学院的校长很熟,他会推荐真正好的画作给我。我全部是买断过来的。
   《川商》:是用来单纯的收藏?做美术馆?还是其他什么?
   应臻:我想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会结合房地产来进行这个事业。

  不同于许多附庸风雅的地产商,应臻对艺术的敏感源于他的天性和专业,所以,对于绘画作品的选择,他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位于威海路的一幢安静的小楼底层,是大瀚美术馆的所在地,一间半房子,雪白的墙上顺序挂着来自俄罗斯的风景画。
   应臻说,他更喜欢受列维坦影响的俄罗斯风景画,安静久远,精致却又贴近生活。他不喜欢轰轰烈烈,不喜欢噱头,反而喜欢那些看似平淡,却细致耐看的东西。有点像他自己。
   “我想,现在被炒到出现泡沫的中国的艺术市场,终归不是长久的,它是转型期的一种产物,也会随着转型期结束而结束。”应臻很乐观地认为,会有越来越多有独立判断力和欣赏能力的人成长起来,对艺术品形成新的市场评价标准,而不是现在由西方话语权主导的标准。
   在西方话语权主导的艺术市场,中国的艺术作品被打上标签,形成了“1+1”的标准,即有一部分意识形态,一部分文本表现。而应臻认为,在经过若干年后,这不会再是主流。
   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着艺术鉴赏能力的人群。他的希望正在于此。
   “我还没完全想好跟房地产怎么结合,但肯定是可以操作的。”应臻信心十足,露出他的招牌微笑。



应 臻

  上海大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四川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四川商会文化创意专委会主任。

相关阅读